性別顯微鏡:教育與個人成長

點閱:1

其他題名:教育與個人成長 The making of gender identities

作者:陳潔華, 蔡寶瓊編著

出版年:2012

出版社:香港城市大學

出版地:香港

集叢名:關心青年系列

格式:PDF,JPG

頁數:284

ISBN:9789629372118

分類:社會學  教育  SDG5 性別平權  

附註:版權頁英文題名: The making of gender identities : youth, growth and education

馬上看!不用等預約。
借閱說明

內容簡介
 
近年,有關學業上「女優於男」的言論,或是「男生失利」的說法甚囂塵上。然而,香港的男生和女生,到底是如何成長的?學校在日常生活和傳遞知識的過程中,如何塑造男女生的性別氣質?
 
一直以來,香港社會對性別及性別氣質的理解十分刻板,對「兩性之爭」的看法亦過分簡單,往往忽略性別本身的複雜性。本書作者通過參與學校生活及深度訪談等不同的實證研究方法,深入淺出地分析女性的校園經驗、男性的氣質建構、教師的性別意識,還有從宏觀的社會發展和歷史等不同角度,多方面探討學校教育與男、女兩性氣質建構的關係。

編者簡介
 
陳潔華
 
畢業於香港大學及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社會學系。2005年加入香港教育學院,致力推動性別平等教育。現為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、性別關注小組召集人,並教授「性別與社會」、「愛情.親密.家庭—想像與不平」及「剖析香港性暴力」等科目。研究興趣涉及性別和家庭研究,範圍有:學生的性別身份、校長的生命故事、教師行業的性別現象、香港家庭關係的變遷、育兒雜誌的親職論述和跨境學童的家庭生活等等。著作包括:《香港性別論述—從屬、不公、差異、越界》、《批判思考、創意教育—香港社區教育》 ,以及多篇學術論文。
 
蔡寶瓊
 
畢業於香港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社會學系。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及政策學系多年,教授「性別與教育」、「性態教育」、「香港教育政策」等科目。任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課程主任,多年來致力推動性別研究。研究範圍包括:香港婦女運動、工人口述史、婦女口述史,教育政策、男性性別氣質建構等。著作包括:《姨媽姑爹論盡教改》、《千針萬線—香港成衣工人口述史》,以及學術論文多篇。

  • 總序(盧鐵榮)
  • 編者序
  • 作者簡介
  • 本書圖表
同書類書籍